杨贤金

期次:第1306期       查看:22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杨贤金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多条建议,接受了《人民日报》“加大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力度”;《中国教育报》“助力乡村振兴 高校有着特殊优势和责任”、“教育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大力培养海外本土中文教师”;《中国青年报》“新质生产力召唤更多‘新质劳动力’”、“加快建立‘旋转门’机制 推动校企人才流动”、“稳就业就是稳信心”;《天津日报》“加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及天津卫视等媒体的相关主题采访报道。
  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加强“新质劳动力”培养力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壮大卓越工程人才队伍。”作为教育工作者,杨贤金尤为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问题。他认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还存在产学合作缺少持续长效机制、高校导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
  杨贤金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他认为,高校应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杨贤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为人才培养提供激励性的政策和资源支持,鼓励高校开展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机制改革和特区试点,并通过科学的引导和闭环的监管,确保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人社部门要加快建立“旋转门”机制,改革评价方式,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支持优秀的行业企业工程精英与高校导师兼聘兼用,加快提升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导师队伍质量,共同促进卓越工程人才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国有资产和国家税务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加大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让企业在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得到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及人才红利;行业企业要深度参与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全过程,协同高校打造工程人才实习实践基地和平台,培育更多的卓越工程人才。
  树立健康就业观,为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
  杨贤金认为,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动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服务保障。高校要把就业工作作为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和标尺。
  杨贤金指出,帮助学生就业,是全校所有教职工的重要职责。在天津大学,班主任、研究生导师都主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师友导师”、辅导员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加深其对行业、企业和职业的认知。学校还主动出击,持续访企拓岗,重点走访人才输送较少的地区、行业、单位,推出辅导员挂职锻炼等措施,让人才输送精准对接,千方百计开拓高质量岗位渠道。他认为,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就业观,鼓励广大学生在国家发展的广阔蓝图中,实现个人理想。
  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助力乡村振兴,高校有着特殊的优势和责任。”杨贤金表示,天津大学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服务乡村振兴、反哺社会的责任牢记心中、扛在肩上、落在实处。
  杨贤金指出,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是产业迭代升级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加速器’。多年来,天津大学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全国若干所高校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帮助青海民大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了“零”的突破。天津大学多年来持续助力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为宕昌县培养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建设了59间“梦想教室”、140余门在线“云课堂”。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天大师生淬炼“家国情怀”的大课堂、践行教育报国的大舞台,也成为天大科研与学科发展的“催化剂”。
  大力培养海外本土中文教师。
  新时期的国相通,在于民相通、语相通、情相通,才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扎实的人文基础。杨贤金指出,目前关于海外本土中文教师的培养还存在不足:一是对海外本土中文师资培养的支持严重不足;二是精准培养“双语双文化”本土师资的路径不畅通;三是中文的语言产业价值尚未形成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四是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和传播规律研究不够。
  杨贤金为此提出建议:一是要持续加强国际中文教育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成立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发展研究院,负责统筹全国乃至海外国际中文教育一系列工作。二是要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加大相关经费投入及政策倾斜力度。三是要鼓励中文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建设数字化共享学习平台支持中外高校或合作单位联合培养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提高本土师资数量和质量。四是要发动社会力量,利用企业行业资源,鼓励校企合作,服务“中文+职业教育”“中文+未来技术”,培养海内外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师资。